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

此文来自:https://ptext.nju.edu.cn/c1/92/c12242a246162/page.htm

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

严惟愉


“诗人和画家来自于现象学家。”[2]
艺术家使用现象学的方法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纯粹的看,放下了经验和理性的解释。一个作家、画家、导演设置一个场景,必须限定一个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假想一个地点,而“创造空间”是建筑师的首要任务,因此,这些艺术家不自觉地承担了建筑师的任务。由于没有受到建筑学专业的规则和教条的基础,艺术家更能达到建筑体验的精神度向,也更为直接的显示出建筑艺术的现象学基础。塔可夫斯基[3](Tarkovsky)的电影《乡愁》(Nostalgia)中富有诗意的空间和光的图像,便是这样一部建筑现象学的长诗。它触及建筑学存在的基础,充满了被渐渐忘却的童年时的记忆和经验,通过空间的图像,揭示了物质与现象、有形与无形、庇护与暴露、过去与现在、有限与无限的交融流转。

 

分形建筑从历史走向未来

这个是以前我的论文。

此文章是我的职称论文。 写得不好,请多多指教。

获得省三等奖。

摘要:现代主义抹消了建筑边界的分形特征,取而代之以长、直和平滑的边界,

割断了各种尺度上的关联性和自相似,层次少而单调,对空间的非人性化的处理,

与分形尺度相距甚远,造成了现代建筑的压抑性、单调性,

这是我们所应用分形观点来解决的问题。

读林璎有感

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 “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林璎。
林璎, 1959年10月5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雅典城。祖籍是福建省闽侯县,她的家族堪称书香门第。父亲林桓,曾任美国俄亥俄州美术学院院长。母亲是一位诗人,曾任俄亥俄州大学英语文学教授。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她的姑父和姑母。1980年,年仅21岁的林璎设计了越南战征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曾经帮助无数的美国人平静地接受美国历史上的一些痛苦片段,作为设计者的林璎也因此被载入美国历史。

然而谁能想到当初她的设计方案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包括一部分退伍军人, 国会议员亨利·海德, 内政部长沃特,当他们要修改她的方案时,林樱拒绝在设计上签上她的名字。

1982年11月13日,越战纪念碑终于建成,开放给大众参观。然而,在商贾政要云集的揭幕典礼上,没有任何人在致词时,提及林璎的名字。